我家小子上初二了宏融信,个头蹿得老高,脾气也见长,典型的青春叛逆期选手。
最近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:我们娘俩经常因为写作业、复习、考试这些事吵得不可开交,四目相对(不对,是八目相对)的时候,简直像是前世仇人。
这时候,我就是那个“恶人妈妈”,而他爸,则成了帮他说话的“亲爹”。
可一旦他看中什么球鞋、玩具车模、限量款文具……他从来不找他爸,只会跑来磨我这个妈。
光这个暑假,他已经接二连三实现好几个“心愿”了,美滋滋的。
我当然清楚,这会儿他是开心了,可等到一写作业、一谈学习,这小子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。
我偶尔跟老公吐槽:“你儿子又开始作了!”
他爹一脸淡定地回我:“活该,谁让你那么好说话?”
静下心来想一想,我也自认是个有原则的妈呀。后来我才慢慢发觉:问题可能出在——我太容易“共情”孩子了。
他抱怨作业多,我就忍不住帮他抱怨老师;展开剩余84% 他跟朋友闹别扭,我比他还耿耿于怀; 他考试考砸了难过,我立刻心软想安慰“没关系下次再来”。我们这一代父母,被各种育儿理念包围:“要接纳情绪”“要理解孩子”“要共情”……一路照做,一路反思。而现在,我倒想说:
共情没错,但别过度。否则,孩子真的会“套路”你。
01
三种“共情”,你属于哪一种?
所谓共情宏融信,说白了,就是读懂孩子的感受,并陪着他一起面对。
同样是“共情”,动机不同,效果也完全不同。下面这三种,你对号入座了吗?
真共情:健康的共情方式。
孩子因为好朋友突然不理自己而情绪低落,你说:“他这样做确实让人难受,妈妈明白你为什么伤心。你想聊聊吗,或者自己静一静?”
——你理解了他的社交困境,给了他表达和选择的余地,而不是直接替他想办法或否定他的感受。
过度共情:情绪反应比孩子还激烈。
孩子月考没考好,刚表现出沮丧,你比他还焦虑:“这老师也真是,题出这么难!不行我得问问其他家长怎么回事!”
——这种共情,看似是支持,实则是在替他承担压力。孩子可能反而觉得自己更“可怜”,甚至认为“都是别人的错”。
虚假共情:敷衍了事,只为快速平息情绪。
孩子抱怨周末作业太多根本写不完,你边看手机边回应:“哎呀哪个学生不写作业,抓紧写就行啦。”
——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懂他,以后真实情绪不再愿意向你敞开。
真正要避免的,是后两种变了味的“共情”。
02
为什么“太共情”反而会害了孩子?
我儿子小学时的班主任特别有共情力。他虽然调皮,但成绩还行宏融信,老师也总包容他。用老师的话说:“一看他委屈,我就不忍心说重话。”
因此他小学过得挺开心,也非常喜欢这位老师。但进了初中,画风突变。
初中班主任极其严格,说一不二,犯错必究,从不姑息。我儿子没少被“修理”。一整个学年过去,他还是没适应。这不,刚开学第一天,他回家就抱怨:“班主任又找我麻烦了……”
两位老师其实都是好老师,只是风格不同。但我儿子长时间适应不了,我想,有一部分原因,是曾经被“共情”得太多了。
习惯了被理解、被宽容、被轻易原谅,他会误以为:全世界都该这样对我。
太共情,至少会带来三个问题:
1.偷走孩子的“心理免疫力”
就像总用抗生素,身体反而更脆弱。孩子每次受挫你都立刻安抚,他就没机会练习处理情绪、解决问题。适度挫折,才是成长最好的疫苗。
2.让孩子混淆“谁的情绪是谁的”
过度共情的妈妈,容易情绪捆绑。孩子会觉得:“我难过,妈妈也更崩溃”。于是他可能不敢表达真实情绪,变得敏感、讨好。这种纠缠型关系,对彼此都是消耗。
3.容易养成“受害者心态”
“都怪老师布置太多!”“都怪同学影响我!”……这种归因方式,会让孩子遇到问题就怨天怨地,学不会反思和承担。
03
那么,我们该怎么做?
不让你过度共情,不是叫你变成冷漠的家长。我们要学会的是——“策略性共情”。分成三步,用的是脑子,而不是光用情绪:
第一步:接纳情绪,说出感受
看着孩子的眼睛,替他说出心里话:
“好朋友这次没选你进队伍,是不是挺失落的?” “连续几次考试没达到目标,确实容易让人没信心。”光是被理解,本身就能安抚情绪。
第二步:划定边界,温柔坚持
共情不等于什么都答应。
“我理解你很想买这双鞋,但这个月预算已经超了,我们可以把它列入心愿清单。” “我知道你感觉作业多,但还是要按时完成,需要我们怎么帮你规划时间?”爱与规则,从不冲突。
第三步:引导解决,把球传回去
最关键的一步!问他:
“你觉得接下来怎么做会好一点?” “你打算怎样和朋友沟通这次误会?” “我们是调整学习方法,还是一起看看错题?”记住:你是教练,不是替补。得让孩子自己“射门”。
写在最后:
我知道,这很难。看到孩子难受,咱们心里更煎熬。
但真正的爱,是懂得退一步,给他自己长大的空间。
共情不是为了让孩子马上舒服,而是帮他学会自己站起来。
我是诺妈,家有男娃,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宏融信,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,分享学习干货,一起共成长
发布于:浙江省融易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